close

嶺南畫派



分類:藝術畫作

2007/07/01 19:42




        近代中國畫壇,以言新變,不能不首推廣東嶺南三大家。蓋即最先提倡國畫重整,開風氣之先。按「嶺南畫派」,亦稱「折衷派」,以其折衷古今中外之意也。淵源長遠,隨著中國國民革命新潮流而興起,形成一股浩大的創新力量。
  中國嶺南畫派三大家: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三家都同師番禺隔山嘯月琴館的居巢(梅生)、居廉(古泉)畫師。居氏兄弟二人,畫譽同著於嶺南(廣東),少習新羅、南田兩花鳥前賢,專意寫生花卉草蟲,默契自然,轉成自我法度。絕意奔競,祇以畫繪寄情。平居廣植花木,蓄養昆蟲,以為繪事之參考,故其所作,野逸清麗,不讓五代徐熙專美。創撞粉法,賦色妍妙,纖濃合度,意出古人。三家既同遊於一門,平日切磋論畫,亦莫不以求真、求美為尚。尤注重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閱歷,此於其日後的成就,關係實至重大。樹人先生為梅生畫師快婿,受居氏陶冶最深,故其作多清逸。嗣後劍父、樹人先生同時赴日習繪事,奇峰先生亦相繼赴日,且同於當時加入同盟會,因受世界藝術思想影響,認為國畫亦不能墨守前規,必待新變。加以平日對事物的體察既深,悟出中西畫理有共通處,因而對西畫學理每亦參酌以為己用,雖然當時西畫風氣極重寫實,其習尚與國畫注重空靈境界未能盡合,但三家能善取西洋畫理為用,揚棄其呆滯的成規,以豐富國畫自身的內容。三家天資既厚,學養又高,加以一貫求新求變的精神,故其所作咸能陶鑄中外,為國畫歷史寫上更新的一頁。三家都曾追隨國父參與辛亥革命開國諸役,因身歷革命怒潮,思想襟懷亦屬波瀾壯闊。所作遂以變隔山畫風的野逸清麗而為蒼莽雄恣,與時代精神契合,形成嶺南畫派最大特色。


      「嶺南」在五嶺之南,發源於廣東的畫派,卻在台灣發揚光大。
        嶺南畫派始於二十世紀初年的廣東,雖然顧名思義是以區域命名,但高劍父等開山畫家卻幾乎未曾用過「嶺南派」,而自稱「折衷派」,主要原因是惟恐地域性的名稱容易讓人誤解為地區性的畫家團體,而「折衷派」則強調博採眾長融於一爐的特長。只是長久以來,「嶺南派」的名稱已被習於接受且廣為流傳,因此被納入美術史中。事實也證明,即使以「嶺南」為名,嶺南畫派也早已枝繁葉茂遠超越嶺南之外。
        在新、舊社會交接之際,追求可以「改造國魂」的藝術革命,正是嶺南畫派興起的時代背景,高奇峰的作品被稱作「新派國畫」,高劍父自稱「新國畫」,可見一斑。
        當年高劍父留學日本,正當國父孫中山先生積極鼓吹民主革命之際,又受到日本畫家參酌西方繪畫以革新日本畫的啟發,於是立志對固有的舊中國畫加以革新。他和陳樹人、高奇峰揭起新國畫的旗幟,令當時畫壇耳目一新,被並稱「嶺南三傑」,而這三家都同師番禺隔山嘯月琴館的居巢、居廉,居氏兄弟少習新羅、南田花鳥,專意寫生花卉草蟲,這一脈相承,就被視為「嶺南畫派」的源頭。
        嶺南畫派的典型風格大體偏愛熟紙、熟絹,且常用撞水、撞粉等技法,但仍難以一言蔽之。嶺南派畫家黎雄才認為,「嶺南派要有時代感和地方特色,寫畫要以筆墨為主,渲染乃幫助氣氛」;趙少昂也表示,「嶺南畫派是要具有時代感的文藝思潮,還要有新的題材,美的構圖,有神韻的筆墨和詩的意境,而達到真善美的效果,能使雅俗共賞。」二者都說明了嶺南派畫家的自我期許。
        趙少昂在傅彩技法上創濕粉寫法,用於黯色生紙,撞粉法則用於輕礬的熟紙,而得以鮮艷欲滴,都是他在傅彩方面的獨見。歐豪年十七歲就投入趙少昂門下,二十歲左右就參加東南亞巡迴展,三十多年前應當時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校長張其昀邀請來台定居授課,趙少昂曾以「自有高人韻,空山任鳥啼;扶搖雲漢路,回首萬峰低」一詩來讚美、鼓勵高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7468575 的頭像
    q7468575

    針線情

    q74685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