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唐寅(伯虎)作品欣賞



分類:藝術畫作

2008/12/09 18:41



明四家之一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江蘇吳縣人。舉鄉試第一( 解元)。後因科場舞弊案受牽連,功名受挫,又遭家難,後半生在蘇州城西北桃花塢建一“桃花庵”,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個人的挫折促使他無奈地取狂放與玩世的生活方式,“任逸不羈,頗嗜聲色”,實則常借詩畫宣洩心中鬱憤。久而久之,民間緣其畫,惜其才,又據傳聞重新為他塑造了一個風流才子唐伯虎的形象。
  唐寅自刻“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章,實也名不虛傳。他不僅詩才出眾,畫也獨見功力,除高雅的山水畫外,人物、仕女以至神仙故實,都極精到,寫意花鳥灑脫真切。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俊邁軼群,頗見功夫。此外,他還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見的。
  約為唐寅三十七歲以前的風格,作品中還保有著明顯的圖片畫風。
  近樹一株,枝幹彎而挺立,葉以介字點夾葉作成的,密而茂盛,遮住畫幅中最重要的山岩部份而成為主樹,與一旁的楓葉和胡椒點葉互作環抱,以相呼應。岩岸盡頭二高士並坐,正觀賞由岩洞中流出的瀑布,瀑布不大然衝激急瀉,水口處飛流騰躍,寫水勢極為生動,為院體繪畫之特色,馬遠即寫有畫水十二勢,描繪水法的訣要。一童從近岩下穿洞行來,岩路可達遠山背後。
  山勢突兀,勾勒形態後和墨直皴,近處淡而背光處黯黑,分面明晰,亦為北宗面貌。樹後山岩皴筆輕而淡,慚沒於雲霧間。遠山則起陡峰,略見山顛,這種不表達遠景的觀念為習馬夏一豚山水之缺失,深為文人所詬病。
  畫中僅人面樹葉著淺設色,不礙墨趣。



               《看泉聽風》


 


  這幅作品是唐寅四十七歲時,畫贈任吳縣知縣李經所作,故款為李父母大人先生,下款為治下唐寅。
  四十七歲,為唐寅壯年畫風成熟時期,將小斧劈縱長,石面明暗也脫去周臣塊面厚重的面貌,雖石塊依然均為山石,已漸滲和沈文的筆墨觀念,挺拔中多柔和。
  圖中以三株巨松為主樹,樹枝作S形之回轉且另起一枝從後方穿插以為掩映,枝均甚長,畫松尤甚,此即得周臣樹法而成龍翔鳳翥之勢。一高士攜童過木樹,橋在一岩山道中,一瀑緩緩自山谷間時隱時現潛降,自橋後岩頭垂下,落于橋下石岩間,生奔濺之勢而後淪沒於溪中。瀑前石塊散落,作水流激起之勢極佳。
  山峰岩塊峻峭,頂端以介字點作小樹,中景為一密林掩映之村落,後再見山峰以為遠景。此圖已盡略去南宋一角倚重一角化去的蹊徑,淺設色,更見墨趣變化之妙。詩為:女幾山前野路橫,松聲偏解合泉聲,試從靜裡閑傾耳,便覺沖然道氣生。




                《山路松聲》



  寫一高士蹀躞於溪岸,負手當風而立,意態忽忽,若有所思。背後山岩前一樹挺立,枝幹屈兀,樹枯無葉,然枝幹之前後交錯仍為唐寅常用樹法,在重疊中疏落有致。岸右平臺上疊出山岩,二松交錯作態,一松平斜,一松挺直。松針作馬尾松狀,枝生葉,前樹三枝走向不處,符合自然運行的道理方為最高法則。後景以墨和水,漬成岩腳,近處石塊並略勾數筆以為水紋,得溪流之動勢。
  本圖用筆不多,卻自有其瀟灑神韻充塞圖中。




《松泉清逸(局部1)》



        《松泉清逸(局部2)》



  寫一高士跌坐松蔭下,松與對岩壁間之雜樹得相迎相合之勢。近樹皆作夾葉,岩壁陰隙或用苔點,或間夾葉點成之雜草,以分明暗。高士旁一童捧書而立,雖無瀑布,在岩壁所成的洞壑中,卻見溪流輕瀉而出,於岩腳處激生漣漪。
  山石仍用周臣法,用小斧劈,皴筆綿密厚重,遠山當面如巨碑,山頭作密巒,漸漸虛之,山腰以雲勾,使成烘斷。高士昂首觀景,線條端穆,勢態軒昂。古藤自幹頭下垂,有隨風微揚之勢,用筆老練,正是刻意力學周臣時期精心之作。詩雲:
  “長松百尺蔭清溪,倒影波間勢轉低,恰似春雷未驚蜇,髯龍頭角暫皤泥。”寅為唐寅心境之寫照。




            《清溪松陰圖》



  雖然近景最為繁複,全圖重點仍在中景。
  近寫岩塊突兀,用小斧劈皴,用筆森嚴挺勁。岩間石罅老樹四株,近樹墨濃,遠樹輕盈。後有茅屋,並以點簇成密林以相襯托,有木橋跨水通往。
   中景自左側陡起高聳山岩,岩頭遍佈林木,枝頭新綠,紅花怒放,看去一片紅霞。山間時現屋頂,岩前則一樓突出,有倚欄而觀者,有坐而啜茗者,樓頂屋瓦,所圍欄幹,皆以界尺畫成,極為精到。遠處一片湖山,洲渚時見,三數風帆,正載客遠航。題句為:“紅霞瀲灩碧波平,晴色湖光盡不成,此際欄幹能獨倚,分明身是試登瀛。”由題句中點出畫意來。
  設色不多,但頗清明雋爽。




               《晴色湖光》


 


  這幅作品僅以竹林為主題,幾間茅屋,一艘孤舟,觸目盡處,但見一片煙波,浩渺無盡。題材一反早年為一般人所喜好的長松高士,只有到了老年心境由絢爛歸於平淡,方能有此意境更為超脫的作品。震澤為太湖,澤中有山七十二,夫椒最大,友人耿敬齊令圖其所居景,他將耿氏畫耕夜讀,不圖名利超然物外的精神,寄託在煙波江上。
  竹篁前後分三層植於沙洲上,半掩草堂,一縷炊煙,以烘斷法起自竹梢頭,更覺墨氣盈然耀於紙上。大小二舟系於岸旁,有隨波起伏之勢。寫水也分三層,自船至屋頂等高處為畫面重心,極富變化,自含透視層次的哲理。遠山僅見一角,皴筆不多而染墨深厚,氣韻自生。作新篁本難,構思時以沙洲及茅屋之淡色相互間隔,更見卓思。




              《花溪漁隱》


 


  宋人雪景多作盤車,此圖亦然,且氣勢雄渾,直逼宋人而得入其堂奧。
  近處三樹挺立聳拔,枝葉凋落,一樹則欹斜以為呼應。岩面皴筆不多,黯面濃重,以示雪意。三四車輛籠牛牽行,古樹夾道,山石凹面泉瀑湧出,至右側彙集成溪,自河床散石中奔瀉而出,水勢甚佳。遠處可見穀底之寺觀村舍均在白雪籠罩下,更有高樓聳起於山巒頂處密林裡。自山腳往上拔起峻峰,皴筆淡而綿密,勾以數筆為遠山,水天均以淡墨烘染,此即“雪不待粉而白”的表達技法。
  詩題於右上角,天空留地頗多,故字也題得較大。前兩句“關面雪霽旅人稠,輕載驢騾重載牛”形容主題的內容,“科鬥店前山積鐵,蝦蟆陵下酒傾酒”形容春雪初溶,行旅的難處。




                《函關雪霽》


 


  此圖用筆較不經意,山石皴法也較板重,但其瀟酒之氣,如同高士圖般,非仿冒者所能得。
  二株長松,前後遙接,間以點點紅楓,寫出一片秋意。長亭坡間石上,二翁並坐,一回面揚手欲語,一人穆坐似聆聽然。右側右石桌,羅列杯盤,一童生火,二童正料理品茗,另一童則捧瓶灌溉。數叢秋菊散植岸邊,以朱黃二色點出滿園金黃。塘邊巨岩用大斧劈,墨色上重下輕,墨氣蘊藉,以苔點攢簇石罅暗處,更顯蒼勁。
  遠處化去,僅在松顛微露峰頭,和色點出青峰三四,隱役雲際。詩雲:滿地風霜菊錠金,醉來還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載無人會此心。




               《賞菊圖》


 


 牡丹貴在豔而不俗,古人寫者雖多,和墨點成而得其超逸之趣的,唐寅此幀可謂絕品。
  唐寅以山水人物為多,然從故宮之臨水芙蓉之墨寫芙蓉,或寫萱花、或寫墨菊,得知他的寫意花卉,也甚傑出。圖中以深淺墨色隨意寫成盛開牡丹一朵,並以濃墨點蕊。正葉濃而反葉淡,勾出葉筋,葉有風勢,若蹁躚欲舞。
  題雲:倚檻嬌無力,臨風香自生,舊時姚魏種,高壓洛陽城。




               《牡丹》



 墨竹組成不難,難在得勢。故宮有傳石濤和王原祁合作風竹,評者論謂如野戰,初看略無紀律,八面生葉,而紀律自在其中。
  此幀扇面以二組濃葉為主枝,後出淡葉一組,再略衍生數筆為竹稍。左側也作初葉數筆,以相呼應。葉均向右下急趨,所作風勢極為生動,而用墨也頗瀟酒自然,得一氣呵成之神韻。



              


             《江深草閣》





  此扇亦應為唐寅較早的作品,近處坡上四樹並立,或松或楓,夾葉與點葉交相疊成,坡下別以濃墨胡椒點法遙作呼應。坡下見屋宇三四,以點攢簇為密林環繞。前有小道,溪上作木橋,正有高士扶筇立於橋上。遠處坡後再作陂陀,點葉則漸遠漸稀,淺墨為近山,深墨為遠山,相互烘托
  圖中樹法用中鋒,坡面均平矮,故以披麻為之,縱筆為波紋與文征明筆法甚為近似,與美國弗里爾藏南遊圖卷神韻相近,應屬同一時期作品。




  


            《後溪圖》


 


  這是初看頗似周臣而實已深具唐寅面貌的一幅作品。
  當面一方巨岩,岩上兩松分立,右松枝左右平出,從主枝中作另一分枝,互作凡結,且枝長總寬更勝於幹,為其他畫家中少見者。左樹一枝斜奔,一枝則去而翔回,自得其呼應之趣。松下作夾葉二株,樹皆低平俯伏,更顯蒼松之亭亭如車蓋,軒昂卓拔。岩間作草堂,屋後遍植翠竹,一高士正臥遊其中,左側山顛空中作一人,禦風騰雲,寫出其神遊太虛情景。右側岩腳有山石小道,以通草堂。
  此圖主旨據原題:“閑來隱幾枕書眠,夢入壺中別有天,仿佛希夷親面目,大還真訣得親傳”所言,能乞一醉枕臥書城中,如同陳搏一夢千載,得道家永生之道,頗有隧世超脫之志。將對人生現世的不滿,藉畫表達其意。
  山石皴法脫胎自南宋,暗面濃黑,然皴筆已由斧劈縱長為中鋒及側鋒兼用而略帶釘頭,漸其唐寅自家面貌。遠山由虛淡而化去,極富創意。




 


     《蔓仙草堂(局部1)》



 


            《蔓仙草堂(局部2)》


 


  這是一幅唐寅師事周臣而盡得其法的作品,周臣功力極深厚,樹石法則卻為甫宋院體所拘束,唐寅近學沈周,遠攻李唐及馬夏,得筆墨遺諸,更能滲以元人造境之意匠,故書卷氣溢於畫外,實非周臣所能夢見。
  1圖自右幅起,長松三株,一直二斜,相互交錯,青丹楓樹各一,插映於松蔭空罅處,左松的傾斜攢峨,正有使觀者之觀賞,由而引導前行之意。皴山用中鋒勾,起筆成釘頭向左右橫趯,又不甚粗率,近李唐萬壑松風,然濕筆甚多,為南宋院畫之特色,也即周臣的法則。
  2圖為一高士掉舟罷釣前來,水波粼粼,碧波浩渺,置身其間,見楓紅逐浪,真如同羲皇上人。
  34圖有一平波起於溪上,右側垂柳伸引,茅屋五間,自成院落,而槐榆等雜樹,繞屋雜生。主客堂上坐而對茗,童於廚下正整盤勺,以侍遠客。石塊用重墨,筆法老硬,皴筆間微露空白,以表石面。土質地用墨作淡皴,引水漬出,較得柔和之意。




 


            《溪山漁隱圖》






  56圖在茅屋盡處,陡起高岩,用筆峻拔。近岩上作三樹,二株為夾葉,一作介字點。右染赭綠,左為丹楓,秋深葉凋,但見落紅點點,隨波上下。楓下泊漁舟二,一回面橫笛而吹,曲一足,一足濯于水中,旁置酒具。另一人枕書卷,拍掌擊節為和,舟後岩石凹處,一道細泉逐岩而下,水浪沸騰。石岩皴筆,近老皴中見擦,極富質感。遠者水墨較多,接染後混沌一片。近樹之枝椏挺屈,山岩皴筆明暗變幻之奧妙,可稱許為全卷技法最為成熟者。
  78圖於岩後出一平坡,水榭數間,以木橋和回廊相通,依偎於山谷間。一高士攜童自岩後山道出,若正來訪。水榭間一高士正憑欄凝望,觀賞釣魚。近景作石數塊,雜樹低椏,秋意盡脫,正散見於岩頭溪旁。岩石亮處的淡墨輕拂,暗處黯黑。和水墨作遠石,秀潤中不失厚重之趣。
  910圖為尾段,以釣艇為主,一長者持竿危坐於船首,神態端凝,若冥思狀,似意在道的探求而不在得魚。後景作茅亭,岩頭作古樹三株,繞溪而生。岩後一望無際,得浩渺之意。
  唐寅遠溯劉李馬遠,附馬遠釣艇一圖,人物線條故較柔順,勁利則如一。釣艇的線條挺直有力,不難看出兩者間密切的關係。



 


《溪山漁隱圖》



 


《溪山漁隱圖》




《溪山漁隱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7468575 的頭像
    q7468575

    針線情

    q74685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