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宋徽宗和《瑞鶴圖》的傳奇故事



分類:藝術畫作

2008/02/16 19:08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瑞鶴圖》,是宋徽宗趙佶之御筆畫,構圖和技法俱皆精到:構圖中一改常規花鳥畫傳統方法,將飛鶴佈滿天空,一線屋簷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群鶴姿態百變,無有同者,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整個畫面生機盎然。
  
  顛沛流離悲劇 折腰皇族藏家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西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雲氣飄浮,低映端門,群鶴飛鳴於宮殿上空,久久盤旋,不肯離去,兩隻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引皇城宮人仰頭驚詫,行路百姓駐足觀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長鳴如訴,經時不散,後迤邐向西北方向飛去。當時徽宗親睹此情此景興奮不已,認為是祥雲伴著仙禽前來帝都告瑞——國運興盛之預兆,於是欣然命筆,將目睹情景繪於絹素之上,並題詩一首以紀其實。
  但祥瑞之兆卻難以挽回衰敗的國運,此後第十五年,即西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宋朝軍民紛紛起來抗擊金兵,金人自知無力吞下這個腐朽然而卻十分龐大的帝國,遂盡掠九十二府庫160餘年所積藏的金銀財寶、書畫珍玩等,連同徽、欽二帝及皇族、臣僚三千余人席捲北去,《瑞鶴圖》遂散落民間,不知去向。
  600年後,《瑞鶴圖》竟奇跡般現世,歸藏清內府,倍受諸帝珍愛,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寶笈重編乾隆鑒賞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璽印,並著錄于《石渠寶笈》續編之中。入清內府前,《瑞鶴圖》曾經元胡行簡、明項元汴、吳彥良等人遞藏。
  1945817日,溥儀隨身攜帶數箱珍貴書畫及珠寶玉器欲乘機逃往日本,途經瀋陽時為人民解放軍及蘇軍截獲,此批重要文物隨即被護送到東北銀行代為保管,其中就包括《瑞鶴圖》。1950年,劫後餘生的《瑞鶴圖》等一批清宮散佚書畫入藏東北博物館(即遼寧省博物館)至今。
  西湖一勺水,閱盡古來人,《瑞鶴圖》見證了中國宋、元、明、清幾代封建王朝的興盛覆亡,歷經了生死攸關世事沉浮的變幻滄桑,得以完整留傳至今,實在是歷史的珍寶,收藏的傳奇。
  
  瘦金御筆妙卷 靜陳博殿廳堂
  
  說起《瑞鶴圖》作者,也頗有悲劇性傳奇故事可述:北宋最後一位皇帝——宋徽宗趙佶,因政治上昏庸腐朽,軟弱無能,曾出演了一幕受辱金人、喪失大宋半壁江山的歷史悲劇,父子雙雙五國城坐井觀天,最後抑鬱而終。然而獨不能為君的趙佶卻顯示出非同凡響的藝術造詣,早年即遠離紈絝,喜與文士交遊,傾心於書畫創作。他的草書如龍遊虎躍,別具一格的瘦金體,更為後世爭相研習之典範。他在書畫方面的才能,給中國燦爛的藝術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在位27年間,由於他的宣導,始有宣和畫院之盛況,對發展中國傳統書畫藝術貢獻頗大。傳世宋徽宗趙佶的畫有兩種,一種是御筆畫,一種是禦題畫御筆畫出於趙佶的親筆,禦題畫則由他人代筆作畫,徽宗書題押款,由此宋徽宗名下之作數量雖多,其中尚有部分為代筆,而《瑞鶴圖》獨具清俊瀟灑之格調,形神兼備,經學者考證屬趙佶之御筆畫
  趙佶繪畫,注重寫實,講究畫理法度。據載趙佶曾親自挑選宮廷畫師,設題畫鶴。眾生員少有中的者,皆因生員們雖畫鶴姿態萬千,竟無幾人細查仙鶴踏石之足先左或右,直至徽宗欽點,方才徹悟。他還曾要求畫師筆下花卉,能夠表現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應具有的特定情態。自其登基後,陸續描寫過各種奇花珍禽,並按題材編制成冊,名為《宣和睿覽冊》,所載作品山水、人物、花鳥具佳,僅《瑞鶴圖》就描繪了二十種鶴的不同姿態,均源於其對周遭事物的密切觀察。追溯徽宗及其祖輩,似乎多偏好黃道之事,曾數次以此異景昭示天下以證祥瑞,如《六鶴圖》等等。《瑞鶴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是趙佶書畫珍品中難得的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瑞鶴圖》絹本,設色,縱51.8釐米,橫138.5釐米。無論構圖或技法都有其精到之處。圖繪彩雲繚繞之汴梁宣德門,上空飛鶴盤旋,鴟尾之上,有兩鶴駐立,互相呼應。畫面僅見宮門脊樑部分,突出群鶴翔集,莊嚴肅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氣氛。此幅一改常規花鳥畫構圖的傳統方法,將飛鶴佈滿天空,一線屋簷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此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無有同者。更為精彩之處,天空石青滿染,薄暈霞光,色澤鮮明,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頓使整個畫面生機盎然。
  卷後為徽宗瘦金書題記及詩,款禦制禦畫並書,簽押天下一人,觀其書風,健筆開張,挺勁爽利,側峰如蘭竹,媚麗之氣溢出字裡行間。瘦金體的出現豐富了我國書法藝術的個性化風格,對後世亦頗有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7468575 的頭像
    q7468575

    針線情

    q74685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