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彩畫
膠彩畫 小沙彌救蟻 天然礦物原料
什麼是膠彩畫
字面上的意義來看「以膠繪彩」的畫,就叫做「膠彩畫」,很多人都以為「膠彩畫」是西畫,其實不然。以前在日據時代它被稱為「東洋畫」到台灣光復以後,曾經被歸為「國畫第二部」,後來因為名稱有爭議,展開了十幾年名稱派系之爭。一直到民國六十六年,才由台中資深的膠彩畫家林之助教授,提出了「膠彩畫」的名稱。林教授是以素材媒劑為分類,比如說以水為媒劑是水彩;以油為媒劑是油畫;以蛋為媒劑是蛋彩;以膠為媒劑當然就可以稱為膠彩了。但是「膠彩畫」在命名之初並沒有獲得很多的認同,到民國七十年「台灣省膠彩畫協會」正式成立 , 並每年舉辦一次會員聯展,接著省展也從第三十七屆開始將「國畫第二部」獨立改稱為「膠彩畫部」,才逐漸緩和了名稱之爭,民國七十四年東海大學首開「膠彩畫的課程」,禮聘林之助教授任教,使膠彩畫逐漸在學院美術教育中生根。如今它已逐漸受到承認,新生代的藝術史家或畫家,已經不再排斥它,甚至體認到它在中國現代藝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膠彩畫的名稱雖然誕生了一二十年 , 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包括畫家或從事美術的工作人員)對於膠彩畫的淵源與範疇,甚至材料工具都很陌生。前幾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曾舉辦了一次「印象台北」畫展,就把膠彩畫與油畫、水彩、粉彩等素材並列於西畫部門中,更造成一般人的迷惑。因此,非常有必要將「膠彩畫」介紹給各位,從最近十年「膠彩畫」發展的情況來看,「膠彩畫」應該是未來台灣繪畫的主流
膠彩畫使用的顏料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許多顏料大部份是向日本購買,所以有許多人認為膠彩畫是起源於日本這個答案並不正確,因為,從近數十年的考古成果中發現,距離現在約六、七千年前的彩陶已經具備了膠彩畫的雛形,另有畫在岩石上的「岩畫」、畫在磚上的「彩繪磚」、畫在棺木上的「彩繪棺」、畫在牆壁上的如「敦煌壁畫」,還有畫在絹帛上的如「西漢帛畫」……等等,他們所使用的顏料,正是目前我們膠彩畫所使用的顏料,所以,由此可見,以膠繪彩的藝術在中國有深遠的歷史,自古至今所累積下來的豐厚「工筆重彩繪畫」遺產。雖經歷代戰爭及其他自然力的破壞,但是,在倖存下來的這些豐富遺產中可以窺見膠彩畫的昔日光彩,可是這些優良傳統卻因後來時代變遷,「重寫意輕工筆」,而未能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造成中國近代繪畫的畸形發展。反而在唐、宋最盛的時期東傳日本,日本人不僅是把它保存下來,更是努力的在顏料上研究發展,變成他們的國畫,我們經常聽到人家提到的「日本畫」就是膠彩畫,這些顏料我們可以把它歸納成下列幾種:
1、 土質顏料:即黃土(黃色)、紅礬土(紅橙色)、 褐土(茶色)、骨灰(黑色)、赤鐵
礦(赭色)、石灰石(白色)。
2、 礦物質顏料:銀粉、雲母、水晶、瑪瑙、朱砂、 石青、石綠等、水晶、方解末。
3、 植物顏料:青黛、藤黃、胭脂。
4、 動物顏料:蛤粉。
5、純金箔、白金箔、銀箔、銅箔。
以上的顏料都是屬於天然顏料,因為顏色有限,所以日本人便用科學的手法製造了許多人工顏料,有新礦石顏料(稱新岩繪具)、泥顏料(又稱水干顏料)、棒狀顏料或碟裝的顏彩。
作畫的方式,就是將上述這些顏料調入動物膠(牛、 馬、鹿等筋皮中的膠質),畫在基底(岩石、牆壁、絹帛、木板、及棉紙、麻紙、宣紙…等裱褙成的畫板……)上面,即使經過長時間歲月的侵蝕也不會剝落。
膠彩畫的製作
(一)定稿:
膠彩是以寫生為本,以膠為媒劑的層層敷染,因此呈現出不透明重彩的質感,其步驟:
1. 在另外一張紙上構圖,只要輪廓不需要明暗。
2. 在構圖紙背面,圖上碳粉或彩色粉筆(紅或籃色,黃色勿用)。或用自製的復寫紙置於原稿下面。
3. 將稿紙覆蓋於畫板上固定,再用原子筆描繪出輪廓。
4. 亦可直接在畫板上構圖,擦去不要的線條,再用細毛筆勾勒出輪廓,或直接開始上色。
(二)著色:
1. 調膠:膠的種類很多最常使用的是三千本膠、鹿膠等。膠和水的比例通常是以一杯水(大約200CC)對三千本膠一支,或鹿膠四粒。
2. 上底色:
將水干顏料磨好加入膠即可開始上色打底,第 一遍的膠稍濃一點,以後漸次調淡。可先以水 干顏料上色,大致做好色調後,再用礦物質顏 料來做最後完成,這樣的著色順序容易掌握畫 面。亦可直接使用礦石顏料一層層的相疊,或 先做出肌理效果後再用水干或礦石顏料上色。
3. 膠的濃淡是隨使用的顏料做調整,如果只用水干顏料,膠可淡一點;如果使用的是礦石顏料,則膠要稍濃一點,且要注意上完礦石顏料以後,一定要等完全乾涸才可再繼續上色。
(三)、技巧:
膠彩畫因技法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風貌,可描寫細膩工筆如唐宋繪畫,穠麗典雅的風格,亦可製造粗糙的肌理感覺,配合油畫般的重彩技法厚實作風或加上金、銀箔等作出不同效果。近年來受西方新興美術理論與技法融合變革,及新素材的引用,因此面貌也逐漸多樣化,與傳統的畫法已大不相同
膠彩畫的創作過程較為繁複,不是輕易可蹴的,不能當眾表演一揮而就,亦不能多產,因此得不到眾人的重視,確實是非常寂寞的,如果不推展扶持的話,這株瑰麗的花朵,將逐漸凋零枯萎造成遺憾。為了振興文化重要遺產,除了積極培育膠彩畫新秀,奮力創作外,更需要政府的重視及學校、社會大眾的支持努力,期望一個超越兩宋「工寫並舉,彩墨同輝」的中國畫,新的光輝時代能夠早日到來。
- 膠彩畫是中國傳統畫種,曾發生名稱之爭議,到民國 五十一年,由林之助教授提出,經學術性辯證後,「膠彩畫」 名稱始行決定。
- 以全省美展為例,早期膠彩畫皆歸入國畫部,後來成 為 「國畫第二部」,但不冠名稱,以後再改為 「東洋畫」, 然則,此類畫種實為中國傳統繪畫,非出自日本,綜核名 實,定名為 「膠彩畫」,確屬明智之舉。因之在省展中,得 獨立為一部,與其他畫種共享榮耀。
- 所謂的膠彩,是以提煉自鹿或牛身上的膠質,混合天然礦石研磨而成的粉末,以水調勻,並以毛筆沾染在紙、絹或木板上作畫。
- 膠彩畫原是我國古代 「丹青」傳統,也是「工筆重彩 畫」,當然與北京的重彩有相當關係,即又不盡相同,但同 為中國繪畫重要的一支,自不待言。 參考資料 net world 摘錄自奇摩
以水膠為黏劑將天然顏料固定於畫面上的膠彩畫,一般我們稱為中國古代的重彩畫、 東洋畫、膠彩畫、岩彩畫。
早從原始岩畫和新石器時代〈距今約六、七千年前〉中國人已知用大自然的豐富色彩,畫在陶罐表面,彩陶可說是岩彩畫的雛形,到了唐朝將岩彩繪畫藝術推進極盛時期,高鮮色的彩度,厚重的顏料發揮了金碧輝煌,絢爛瑰麗的顏彩畫風格〈近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絹化或大批敦煌絹畫,雖經千餘年色彩照樣艷麗如新〉●膠彩畫最遠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彩陶文化時期,先民已知用大量的礦物質或土質顏料調入獸脂,畫在陶器的表面,當時彩陶在材料和媒劑上已經具備了膠彩畫的雛形。敦煌壁畫、長沙馬王堆的帛畫,都是使用各種粉末狀顏料,兌入適量膠水使其固定附著於絹帛或牆壁上,如此,經過長時間歲月的侵蝕也不會剝落,在古籍中,稱之為丹青。
到了唐宋,礦彩的使用已達五彩繽紛金碧輝煌的境界,這種繪畫技法發展至巔峰,丹青(丹砂及空青)一詞也從顏料的名稱,轉變而為繪畫的代名詞。穠麗的色調和帶有裝飾性的畫風,勾勒暈染出唐代富饒的生活情境和山水景象。七世紀起日本推行大化革新運動,開始派遣唐使將唐朝的文學藝術介紹到日本,尤其是色彩華麗的佛教畫、美人畫、花鳥畫及金碧山水影響最大。於是,經由這種文化的傳遞與影響,使得在中國逐漸沒落的丹青藝術,得以在日本保存下來。膠彩畫雖然源自中國,卻於日本發揚光大,並揚名於世界。
日據時代,膠彩又隨著日本人流傳到台灣,在日據時代末期不到二十年的時間,東洋畫從萌芽到茁壯,迅速地取代傳統水墨畫,成為台灣美術的一大特色。台灣畫壇前輩林玉山、陳進、郭雪湖等「台展三少年」和林之助等人,都是個中的佼佼者。
何謂膠彩,簡單的說就是以膠為素材媒劑,就像油畫是用油為媒介一樣。膠彩的風貌多變,可以帶著濃厚的裝飾氣息,可以是煙霧迷濛的山水,甚至可以是抽象的表現主義,但它艷麗的用色,是膠彩共通的語彙。 目前膠彩顏料以日本所製造的為主,分為水干及礦物質顏料。所謂水干顏料是指人工染色的泥顏料;礦物質顏料分天然和人工兩種,天然礦物質顏料是由天然的有色礦石研磨成粉,由於天然礦石稀少,所以價格也就十分昂貴。
參考資料 網路 ,柯思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