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早期的書畫藝術



分類:藝術畫作

2010/01/12 19:47




悲鴻1915(21)的照片


 


 


徐悲鴻作為近現代一位卓越的藝術家和教育家是世所公認的。他對對書畫藝術的詮釋以“情”為宗,書畫傳情,情鑄書畫。這種情包含他對藝術的執著和求真之情、對國家和民族的憂患之情、對朋友和愛人的忠信之情、對中國書畫藝術發展和弘揚的責任之情、對學子和後人殷切教誨的愛撫之情、對中國書畫藝術忠貞和虔誠的景仰之情。徐悲鴻的畫具備深厚的技法功底和豐富的表現手法;繪畫思想飽涵中國文化和民族感情。因此欣賞徐悲鴻的書畫作品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其藝術水準的高下,而應當從其藝術理念和藝術精神出發,全面考慮,這樣對理解他的作品可能會更深入一些,更本真一些,馬是徐悲鴻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畫的馬,各個時期雖畫法不同,但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下面的作品,是徐悲鴻早期的畫馬及寫生作品,它對研究徐悲鴻早期習藝的師承,筆墨淵源,風格特點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歷史家庭環境等原因,作品中也許有些人認為存在瑕疵或影響大師的藝術形象,但歷史還是應該尊重的,歷史上任何一位元繪畫大師的早期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從藝術水準來講,可看出該作品是徐悲鴻早年的精心,嚴謹之作,具有高超的技巧,作品簡練明快,富有生氣,有強烈的人文精神和一定的獨創性.`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早年貧苦,感事態炎涼,不禁悲從中來,如鴻雁哀鳴,改為徐悲鴻。他是我們熟悉的畫馬大師,作品主要以寫實手法表達現實及思想,是我國現代以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的宣導者。他畫的馬,在少數關鍵部位如骨關節鼻孔等處加以勾描,創造了前無古人的駿馬形象。早在1915年,高奇峰見他畫的馬就稱讚為:古之韓幹,無以過也。下面作品就是此時即處於學習、成長、探索時期的作品。
  該作品體現了大師早年時期獨到、特有的繪畫風格和藝術表現手法,形成此繪畫風格主要是由於在早年受其父徐達章指導而進行的寫生訓練、為人畫肖像及臨摹吳有如作品(以線描為主的點石齋畫譜等)等基礎上而形成的。該作品與中、後期作品相比雖有外形上的差異,卻有本質(氣韻)上的相同。這可從作品的時代風格、個人風格、作品內涵、意境等多方面得到確認。並有鐵的證據加以證明。如作品在氣韻上符合悲鴻動物畫注重寫生,講求形似,傳達神情,形神懼佳,充滿生氣等特點。書法方面在筆法、墨法、結構(即書法結體、字上下、左右相互關係、呼應關係、落款位置、習慣等)上是相同的,同時書法本身也鮮明的反映出了早期特徵。
  該作品造形準確,刻畫細膩,追求真實再現,體現了徐悲鴻的早期繪畫特點,並再現了大師扎實的寫生功底和極強的造型寫生能力。作品中繪畫線條堅卓、清爽、既象行雲流水般暢達,又有力透紙背之雄渾勁鍵、飽含激情而又技巧極高,這從每匹馬的馬鬃、馬尾及三馬畫中那充滿彈性、動感且流暢的柳枝的畫法中得以充分體現。在後期作品中的許多喜鵲圖、畫馬圖、畫牛圖中的繪畫線條也體現了上述的高超技巧。這也是徐悲鴻最有特色的繪畫特點之一。作品款識中題有七言詩兩首,五言詩兩首,體現出了頗有文人的淡然詩意,以馬喻人、托物抒懷的早期畫馬特點.
  下面作品在造型上形態準確逼真,結構嚴謹合理,形象生動傳神。繪畫用筆剛勁、有力,有強烈的力透紙背之感,每屏畫佈景合理、緊湊,對、光暗、遠近等技法都已基本掌握,從所畫之馬看,所畫野馬的輪廓線堅卓、流暢,每匹馬身上的陰暗處用碳條加以渲染,馬鬃馬尾用粗細相間的線條而勾勒,對每匹馬的動作把握能力極強,這些馬眼神的畫法下筆極准,準確的捕捉了每匹馬在各種角度、各種運動狀態下的瞬間形象和神情。從佈景來看,無論是松樹、柳樹、梧桐樹、還是各種草類、土坡、河邊無不透露出扎實的寫生功底。
  徐悲鴻的畫馬作品,各個時期畫法雖不相同,但畫馬的總體風格沒有改變。如畫吃草馬時,馬鬃都向兩側分開,馬尾向吃草方向或隨風微微擺動,還有馬蹄子、馬腿的外形,並且畫馬以尖耳、寬鼻、白額、鬃、尾迎風飛舞的形象都沒有改變。從馬的外觀來看,愛畫野馬,將野馬驃悍、剛勁、矯健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以自由和向力的力量。
  徐悲鴻一生畫過油畫、國畫、素描畫、粉彩畫、水彩畫、線條水墨畫等幾乎各種畫,這與他立志探索、改革中國畫的志願是分不開的。作品中的駿馬已象徵著給當時萎靡不振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可能有人已習慣了徐悲鴻後期一些風格較雷同的作品 ,但徐悲鴻早期的一段繪畫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下面的作品正是這一時期經歷、功力、志趣、理念、學識的集中體現。





高超的繪畫技法------遠處看的一匹奔馬------




任何一件書畫作品都是某種文化、歷史的積澱,,都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因而,瞭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環境),弄清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等,對於正確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大有裨益。要研讀一幅作品,畫外工夫相當重要,即要先研讀畫家。對畫家的生平、畫風、個性、代表作品、主要特徵都要有深入研究,要研讀作品的根。其中最重要的是,研讀畫家各個時期的畫法,用筆、用墨、用印、章法等,某一時期畫家的經歷和畫風與這一時期的作品是緊密相連的關係.




徐悲鴻中期作品<九方皋>-----




徐悲鴻早期吃草馬的畫法雖有不同,但形態基本沒有改變.




徐悲鴻1946年的畫馬作品------




中國畫是講究人品與畫品的一門高深藝術。藝術作品乃是作者思想、學問、修養、天賦、技法表現之結晶,絕不是生活素材的簡單再現,藝術水準之高低取決於境界與學養,因此繪畫藝術最終是畫修養,畫思想.
  徐悲鴻早期的書法,有明顯的魏碑韻味(如下麵作品)。後期書法主要借鑒康有為和其他一些碑帖等作品有魏碑兼草隸而顯得金石味十足.





  徐悲鴻早期畫此水墨線條畫的成因是小時侯受其父徐達章指導而進行的寫生訓練、為人畫肖像及臨摹吳有如以線描為主的<點石齋畫報>等基礎上而形成的。



從作品中的松樹,柳樹,梧桐樹及各種草類的畫法看,是以實物寫生畫法為主.1920年北京大學出版的<繪學雜誌>第一期徐悲鴻提出的<中國畫改良論>中關於樹的畫法中也只提到了上述三種樹.---原文<在中國畫中,除-松樹、-柳樹、-梧桐樹等樹種外,均不能確定指為何樹。即有數家按樹所立之法,如某點某點等,終不若直接取之於真樹也。尤宜改節,因中國畫中所作之樹節,均凹癩者,無癭凸者,樹狀全失。允期必改。其餘如皮如枝,均當一以真者作法〉




觀賞徐悲鴻作品可以發現,無論油畫還是國畫,黃褐色經常出現在作品中,下面是去除紙色後的局部圖.




徐悲鴻早期水彩畫<三馬圖>




徐悲鴻早期水彩畫------<群馬圖>




徐悲鴻是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史上的一個大存在,其影響與作用至今猶在。徐悲鴻的素描精妙高超,為二十世紀中國之冠. 徐悲鴻早期素描作品------




徐悲鴻1927年的畫馬作品:




徐悲鴻早期有一段時間每日都臨摹吳友如的白描線條作品,這樣的作品以線寫形,以形寫神。徐悲鴻上面的早期四屏作品基本上就是運用了這種畫法。下麵是吳有如的一幅白描線條作品




中國傳統的線條畫本身具有極大的意象性和豐富的表現形式以及獨立的審美價值,書寫性的線條是中國畫最具典型意義和文化內涵的語言符號,書寫性線條運用於中國畫的造型中,更加充分展示了中國繪畫獨有的魅力和神韻。
徐悲鴻畫的馬傳神,眼睛畫的好。作品中的線描對畫面整體佈局和空間的分割的駕馭和控制上恰倒好處。這些馬的輪廓線條對畫面中馬的動態和運動趨勢,也有很明顯的指向性,造型洗練,用線精准,層次分明。




上面是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的作品---看看作品中徐悲鴻幾歲時的畫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7468575 的頭像
    q7468575

    針線情

    q74685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